EXPLORATION
心理探索
|
阻挠弥坚,爱情弥深:人间情事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亲子叛逆爱情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3-02-26 莎翁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他的四大悲剧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两人有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各自家庭的极力阻碍。然而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最终双双殉情。故事一咏三叹,成为人世情爱中最深沉的悲歌。 阻之弥坚,爱之弥深,这样的现象,在爱情里并不少见,心理学家德斯考尔等人在对爱情进行的科学研究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如果恋爱双方关系被外力干扰,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更强烈,恋爱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牢固。这样的现象被心理学家命名为“罗密欧与茱丽叶效应”。也叫作“禁果效应”,或被称为是爱情上的“潘多拉效应”。 在情感咨询中,经常会遇到被“罗密欧朱丽叶效应”影响的来访者。通常他们分成两类,一类是未成年的孩子,另一类是成年人。 17岁的青青是在某课业辅导机构听了我做的青少年心理公益课之后发邮件找到我的。几次笔谈之后,她要求与我面询。 青青的故事很简单。13岁时,父母离婚了,青青与妈妈共同生活。初三的时候,同班一个男生家庭也遭了变故,他也随着离婚的妈妈一起生活。相近的生活际遇,为两个孩子创造了很多相近的话题,再加上中考压力很大,两个孩子之间的相处便显得比其他人亲厚了些。 这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其实并没有什么新奇,然而青青的妈妈不知从何处得知了自家姑娘的这个绯闻,妈妈非常焦虑可也知道是万不能去学校闹的,于是非常低调的辗转找到了男生的妈妈。 两个妈妈一见如故。她们从痛斥前夫切入话题,中间彼此也透露出对对方孩子并不满意的隐约暗示,最后两人达成攻守同盟,共同对抗两小只的“早恋”。主要策略就是中考前实施近身粘人战术,中考报了不同的学校,中考后各自送回老家,再不许有任何来往。 后来,两个孩子如愿考入了不同的高中,如今他们高二了,终于成了一对地下小情侣。青青谈到这些时,眼神里颇有些不屑:其实我和他本来没有什么,我妈她们搞的那些太小儿科了,难道我们那么容易被控制吗?!她们俩加起来也有80几岁了,难道还不知道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 我注意到青青在谈到家长对待所谓的这个早恋事件时,用了“控制”、“压迫”与“反抗”这样的字眼,这恰恰是早恋问题中“罗密欧与茱丽叶效应”的关键所在:孩子们在青春期对异性那点好奇和朦胧的心思,是生命成长中必然经历的阶段。这如同岩缝里的种子,遇到长辈或者其他方面的强劲干预,必然会释放各自的洪荒之力,完成内在成长。 家长的镇压也许会取得明面上的显著成效,然而私底下,孩子们会创造性的使用各种方法各种渠道与对方联系。彼时的两人因为要保守共同的秘密,会产生更多的链接,往往两人的感情会更加深厚。除了小情侣的朴素感情,这份组对厮杀升级打怪的义气本身就神秘、美好又诱惑。如此以来,这样的感情往往就是棒打鸳鸯成了真。 无独有偶,很多来做情感咨询的成年来访者,也属于“罗朱效应症候群”。他们大多历经千辛万苦挣脱各种束缚,终于得偿所愿在一起。然后两人梦想中的幸福美满终结于现实里的一地鸡毛,神仙眷侣终变伯劳双燕。这个时候的外力可能就不仅仅是来自父辈的阻挠了,还包括对这段关系施加影响的各种压力。 说到这,你是否很敏锐的想到了什么?是的,这种情况,像极了时下亲密关系中常见的爱人出轨和第三者插足。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亲密关系:被出轨方极力贬低出轨的爱人、极力控制出轨者的思想和言行,而出轨方却一无反顾的想要逃离。于是便演绎出很多人间伤情故事。而生活的戏剧性在于,这样出逃的一方,与心尖子上的那个人真的结盟生活以后,往往并不美满。当激情散尽,当理性回归,当初阻碍越大,爱的越深,很快就蜕变成爱的越深,痛的越真。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呢? 第一、生而为人,我们都有独立自主的需求。 当他人意志强加于我们身上时,我们会感到威胁,从而启发防御。比如逃避、比如作出相反选择,比如对自己被迫失去的东西产生强烈需求。我们感到的压力越大,我们就越厌恶那个要求选择的对象。 这不禁联想到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莱姆在一个实验中,让一名被试面临A 与B 两个选择,在低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们选择的是A”,在高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认为我们两个人都应该选择A”。结果,低压力条件下被试实际选择A 的比例为70%,而在高压力条件下,只有40% 的被试选择A。 这个实验很直观的证实:当选择自愿时,人们更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反之,则更倾向于厌恶所选对象。 第二、难以得到的东西,对个体而言,更具有吸引力。 当外界对一段感情的阻力增加,也意味着这段感情对关系中的人而言,难以得到。因此它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更高,更具神秘感,此时人们当然会更珍惜自己选定的恋情,更倾向于选择自己认定的爱人。 最后,如何减弱“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其实非常简单,总的原则当然是不去给当事人制造更多的压力,弱化当事人源于感性的应激选择。 对于未成年人的早恋,消除“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影响,其实是处理好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变堵为疏,为他们提供了解两性关系的正常途径,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呵斥阻止。 对于恋爱中的年轻人,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所选非人,也大可以给他们时间相处,让他们去感受彼此,调整关系。如果在磨合的过程中两人关系和谐,那不是美事一桩吗! 对于亲密关系中出轨的个案,可能更多涉及到家庭伦理的问题,“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只是其中表现方式之一。调降关系各方的紧张压力对问题的处理当然是有力无害的,但是要让如此失衡的亲密关系恢复平衡,就不单纯局限于破解“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这么简单啦,那只能另开篇再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