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ATION
心理探索
|
孩子自杀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力、无助和无价值感-杭州滨江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2-06-16 近日,一则上海南汇14岁初一女生跳楼自杀的消息引起了不小轰动,女孩手写的遗书让人内心沉痛万分。 每当我看到这样的信息,内心百感交集,为这些年轻的生命遗憾,也为这些破碎的家庭心痛,这些父母如何过接下来的人生?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取得好成绩,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为了未来有一个好的前途,当下的家长、孩子是多么的不容易。也会想到,孩子的成绩优秀,是不是就意味着他的人生真的就会一帆风顺呢?在孩子未来人生的旅途中,到底什么才是影响孩子幸福的因素?是否还有比考试分数更要的其他呢? 十几年心理咨询的经历,让我懂得家庭教育的关键:不只是灌输知识、教孩子优秀,更重要的是,父母作为榜样和协作者,在孩子一路的成长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格,既有相信自己的信心,也有抵御挫折的能力。 比成绩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模式。性格的核心就是信念系统,是一个人内在的判断、看法和观点。 14岁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由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期,一般是10-20岁之间。由于自我意识的崛起,会有更强烈的自我意愿、情感体验以及生理的发育,会从一个听话顺从的孩子变化为一个有自己的想法,去探求自我的过程。这个阶段也是孩子和家长容易爆发矛盾分歧的阶段。 自杀的人,在他们的信念体系中,会有以下三种普遍性的体验侵蚀着他们的内心。 第一、无助感 无助感会让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懦弱、能力不行,会习惯性的依赖别人;内心很羡慕别人所取得的成就,但是自己却不敢轻易尝试;做事情的时候会退缩,表现出想做又不敢做的矛盾;对现在的生活是不甘心的,可是却很难迈出关键性的行动去做出改变。无助感会蚕食力量感,让一个人觉得别人做得到是正常的,我真的做不到,我也改变不了,只能动弹不得。 第二、无望感 陷入无望感的人就像是自我设限,画地为牢般循规蹈矩,害怕突破和变化。在他们的观念里,世界有太多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风险太大,不可能就成了他们的信念。这类人会把暂时的无能为力看成是永远没办法,就像是动物园里的小象,小的时候被拴住挣脱不了,长大了变成大象后它也以为自己的力量是挣脱不开绳子的。 其实,让人们心理痛苦的是无望的信念导致的,一旦这样的信念定型,日积月累,一个人就会感受到生活深深的绝望,最终会因为巨大的痛苦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 第三、无价值感 在孩子的学习中,很多父母可能无意识的给孩子传递出一个信号,就是会用分数或者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孩子的价值。当孩子考试满分或者名列前茅的时候,家长就会夸奖;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便会认为孩子一无是处。于是,惨剧就这样一件件的发生,因为某次家长的打骂孩子纵身一跃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考试分数无法交代,孩子选择了跳楼;因为无法让父母失望,孩子选择离家出走等等。 这些人的信念是认为,一旦成绩失败了,就意味着自己是失败的,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他做的事情体现出来,自己本身是没有价值的。这种无价值感的危害是巨大的。 希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除了灌输孩子知识,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性格内核,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的信念,培养孩子的高自我价值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