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82-5849-6946(微信同号)

EXPLORATION

心理探索

首页 >> 心理探索 >>情绪管理心理咨询 >> 疏离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失控的孩子,这出心理剧怎么演下去-焦虑症心理咨询为你呈现
详细内容

疏离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失控的孩子,这出心理剧怎么演下去-焦虑症心理咨询为你呈现

时间:2022-08-01     作者:焦虑症心理咨询【转载】   来自:心理咨询网上平台

我端详走进咨询室的这一家三口。


小文还是一派慵懒无为的样子。头发中分,略一低头,便能盖住多半张脸。宽大的灰色T恤裹在身上,显得1米80的身材有点细脚伶仃。他跟我略点头,径直坐到长沙发上。随后进来的妈妈凑过去踢了踢小文的脚,小文不情愿的挪过去,给妈妈让出空间。妈妈抬头看了我一眼,礼貌的笑笑,笑容仓促而焦灼,她抬手捋了捋头发转眼看向咨询室的门。


小文爸爸随后推门进来,冲我略一点头,在咨询室的小沙发上落座,倚着靠背,目光滑过长沙发上那对母子,看向天花板。


我不禁微叹,疏离,焦虑,粘连,淡漠,这个家庭关起门来的日常果然是一出心理剧啊。


这并不是小文一家第1次来到我的咨询室。


小文妈妈最初找到我的时候,着急的几乎掉泪。原来小文新学期就念高三了,他是艺体生,打算明年考美院,从去年开始,小文的肠胃就频频出现问题。最初妈妈并没有特别在意,可孩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三天两头不舒服,妈妈带着小文出入各大医院消化科,做过几乎所有的消化道检查,结果都正常。然而小文仍然时不时的肚子疼,低热,甚至无法上学。专家建议做心理咨询,于是小文妈妈便找到了我。


小文生活在一个典型的中产家庭。爸爸49岁,有一间自己的贸易公司。妈妈46岁,最初在自家公司做事,7年前,从职场回家带孩子忙家事。小文是独子,早年间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爷爷是当地特级教师,家教甚严。小文的爸爸和姑姑经了爷爷的管教,早早考上了国内名校。姑姑甚至去国读博再没回来。爸爸硕士毕业没有依爷爷的意思继续做学问,而去开了公司,所以并不得爷爷的喜欢。爷爷本想好好塑造孙子,填补儿子的缺憾,然而小文根本不听老爷子这一套,“忤逆”的劲头儿尤胜乃父。


小文10岁的时候,祖孙的矛盾愈演愈烈。小文妈妈便把他接回身边,自己照料孩子。而小文的状态却并没有因为回家上学变得更好。这小孩10岁就表现出某些天才特有的偏执,只研究自己喜欢的科目,比如他喜人文,史地成绩几年以来蝉联全区榜首,其他课程就一塌糊涂,数学英语基本靠蒙,长期徘徊在30分以内。他情绪化起来要么歇斯底里,要么缄口不言。磕磕绊绊的7年过去了,如今他又添了肠胃不好的毛病。


小文妈妈的诉求很简单,她希望小文捋顺心理问题,尽快回学校稳定下来认真读书,顺利通过明年高三的艺考文化课考试。


与妈妈的焦虑相反,小文和小文爸爸对此似乎并不担心。虽然这爷俩在很多事情上意见不统一,甚至时常冷战,但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却难得的一致:这都不叫事儿!


跟之前几次咨询一样,还是小文妈妈最先开口:“行,就依你们的,咱先不说学习这事儿,就说说状态!这一回家啊,老的总半夜才回,偶尔早回来也跟小的一样,扎自己房间里玩手机。就我忙乎做饭,做好了还得大爷小爷的叫出来,吃完了俩人把碗一推又走了!


家里就是这么个状态!跟你们稍微说说一个两个都不乐意,嫌我唠叨。我容易吗?!在这个家里我简直就是一个万能老妈子!可我也是一个女人啊,你们知道不知道?我需要被人疼惜和宠爱。你们平时嫌我啰嗦事儿多,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的感受?有没有满足过我的需求?……”


妈妈眼圈泛红,声音哽咽,渐进佳境。


被控诉的两位面上却没什么变化。小文低头看地板,小文爸爸仰面看天花板。我看着咨询室里这个阵势,心下了然,这又是以孩子为由头牵扯出来的一场家庭官司啊。


我打断妈妈的陈述,询问两位男士有什么感受?小文耸了耸肩:反正我妈总是这一套,我没什么感受。”爸爸微叹了口气,坐正身子说:“他妈妈整天担心的事儿太多,都是瞎操心。孩子也没查出有病来,这不是好事儿吗?着什么急呀,在家歇歇,等好利索了再去。扯出这么多有的没的。。。”


妈妈一听可着急了:“你就是这样!孩子长这多大你就没管过!今年都高三了,虽然咱是艺考生,可是文化课至少也得能达标啊,他现在这样的成绩可怎么办?你要是但凡多上点心,孩子能这样吗?”


爸爸无声的撇撇嘴,看了我一眼,重新缩回去倚着沙发背儿看天儿。小文抬起头看看爸爸,看看妈妈,又看看我,似乎并不想爸爸妈妈停止辩论。


我问小文:对爸爸妈妈讨论的这一点,你有什么看法呢?


“我没什么看法,他们俩总是这样,一个怪另一个管我太多,一个怪另一个管我太少。但事实上他们谁也没管过我。”小文平静的说。


“欸,这孩子怎么说话呢!我们怎么就没管过你了?”


俩大人一听这话不乐意了。


“你们管过我?我小时候你们把我放到爷爷家,你们是管我吗?后来你们把我接回来,我妈整天盯着我,这是管我吗?这是监视!我爸就更甭提了,我在家根本就看不见他。你所谓的管我,也就是我考不好,你骂我两句!”


孩子说着身体往后靠着沙发背,声音里含了哽咽,眼睛里起了水雾,颇有些意难平。


妈妈这时接茬对爸爸:“你听听你儿子说的!你平时不着家,看见孩子成绩不好了,就出来闹几句,这就是典型的诈尸式育儿。孩子成绩上不来,我着急,你又怨我大惊小怪!”


被母子联手攻击的爸爸不得不支起身子:“咱说话得讲良心,我不着家都是有正事儿!你俩现在这舒舒坦坦的日子,不都是我不着家赚钱换来的嘛。你俩整天呆家里没啥事儿,要学习学习学不好,要管孩子孩子管不好,你说你们能成点儿什么事儿?这也算了,你俩这合伙挑我毛病,难道目前这样都是我的错?!”


我静静的观察咨询室里这愈战愈勇的一家三口,单兵突击、合纵联盟、举一反三,心理剧越来越精彩了!是时候让“演员们”自己找个方向,决定怎么演下去了。。。


小文家庭遇到的问题,是一个以孩子问题为索引,引出整个家庭内部矛盾的典型案例。


这个家庭从缔造至今已经过去了22年,家庭的生命周期进入新的阶段。小文如今17岁,他将以成年人的身份离开家庭,进入社会。小文的爸爸妈妈人近中年,将第2次进入二人世界。这对这个家庭和每个家庭成员来讲都是一个巨大改变。


这个即将离开的孩子,他的生命早期在与家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依恋关系,对家庭和亲人尤其是妈妈既依恋又疏离,既共生又排斥,对于即将单枪匹马闯入成人世界这件事儿,他充满了不确定。同时,他对17年的家庭生活并不满意,这个孩子会将自己这部分“不满意”投射出去,成为对爸爸妈妈的忧虑,担心他们在自己离开后无法快乐生活。

image.png

这样的内忧外患,对一个17岁的少年来讲,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战斗还是逃跑,年轻的生命面对这样古老的难题做了最原始的选择:我先病一会儿,看你们的子弹如何飞。像很多孩子一样,因为对家庭对爸爸妈妈有满腔的爱与忠诚,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健康来调整家庭动力的运行模式。


小文于是呈现出这样的问题:我经常生病,我文化课成绩不好,这将影响我的未来,我该怎么办?他成功的以此为饵,把父母带进了咨询室,让爸爸妈妈不得不静下来,透过注视儿子的问题,看到自己、看到对方、看到他们的婚姻、看到他们的家庭。


而这一切暗合了妈妈的意。


向众多隐忍负重,又稍微有点儿强势啰嗦的妈妈一样,二十几年的家庭生活蹉跎了小文妈妈的岁月和梦想。如果无法得到老公持续的关注和宠爱,那只有退而求其次,抓住眼前能抓住的,比如去控制孩子的生活。这样的好处是,妈妈可以在跟孩子控制与反控制的持久对峙中感受生活不易,确认自己生命的意义。


这对母子一来一往的过招自成体系,这个体系之外的父亲便渐渐沦为一个看客。爸爸被家庭边缘化是从何时开始的呢?这很难讲,往事如烟,它们或大或小,或公或私,或主动或被动,事件早已模糊,但感受却持久清晰:爸爸每一次从家里抽身而去,在每个人心里累积失落,这些遗憾叠起来存在心里,再展开铺在当下,就催生了关系的疏离。


曾经年轻健硕的父亲如今已届天命,他不得不面对生理上难以逆转的衰老,职场上越来越多的较量,当他回到家里,经年积累的怨怼,又使本该温暖包容的亲情失了温度。唉,男人很难。


支持家庭的运转逃离生活的细节,这或许是男人让自己保持心理平衡,最简单的办法。而在家庭生活中,丈夫的逃离必然增加妻子的焦虑,毕竟妻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公给自己支持,更需要给自己支持的老公。当母亲无法涵容自己内在的焦虑,她必然把这些焦虑投射出去,最直接的就是看儿子哪哪都不行,都得改!当她这么做的时候,被控制的儿子只能用失控来平衡这压抑的生活。


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小文们的家庭。


如何帮助这样的家庭呢?可以尝试和这个家庭一起梳理他们遇到的所有问题。


这个家庭表层的问题是孩子经常有病影响文化学习,更有可能影响明年高考;中间问题每个家庭成员需要明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和职责、自己未来的目标、家庭未来的方向;深层问题是整个家庭关系和系统动力需要调整。


这些问题要全家共同探索。


当我和小文笑谈:“你做的不错呀!你看,你凭一己之力,让你爸你妈这对儿在一起相爱相杀22年的怨偶,愿意心甘情愿的走进咨询室,认真考虑怎么把你家日子过好。你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吗?”


听了我的话,这位1米8的小伙子羞涩的笑了。


我接着问,“那么你觉得你还得病多长时间,他们才有可能建立一个新秩序,你们家才可能有一个新面貌,你才可以安心的离开这个家,奔赴新的征程呢?”


小文想了想,他没有接我茬而是说:“老师,接下来我会调整自己的作息,我不喝冷饮了,我每天晨跑一圈。下周我打算回学校好好上课。其实我们文化课要求不高,我觉得我要是好好补补,明年能过线。”


我大大的夸赞他,“哎哟,你这么明白呢!那你不担心他俩吗?不担心将来你上大学了,妈妈会孤孤单单一个人?”


小文想了想,郑重的说:“我其实还有点担心,我很心疼妈妈,我也很心疼爸爸,可是毕竟我只是他们的孩子,他俩的事儿我也管不了。我还是先把自己的高考解决了再说吧。”


我又转回去问爸爸妈妈,听了小文的话有什么感受?妈妈一下子就流泪了:“我明白孩子的心,我一向都明白。我就是希望他能好,可能是我太着急了。他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我乘胜追击,“你放心了,你放心什么呢?”


“我放心,我的孩子能自己拿主意了,他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一定会的!”


我转头看像小文,这个17岁的少年眼睛里第1次有了熠熠跳跃的光,那里边装满了他的星辰与大海。


我转头看向父亲。


父亲欠了欠身,低头反复的说,“唉,没办法呀,没办法。”


我问:“什么没办法?”


“就是这种日子。我公司上下几百口子人,我家里也是这样的情况。我也很难。”


“你再难一个礼拜一家子吃个热乎饭的时间,你总有吧?”小文妈抢白道。


“我回家都没个热乎气儿,我上哪吃口热乎饭去?”小文爸也不示弱。


小文又把身子缩回去,准备看好戏。


“所以看上去你们两个人之间的矛盾,还真不只是孩子的问题哟。”作为一个咨询师,得学会适时腹黑、揭短、戳伤疤,我深谙此道。


“你们两个人呢,是时候认认真真的对你们未来的关系和婚姻走势做个选择了。你们的后半生,尤其是孩子逐渐从家庭中走出去之后,你们两个人的生活将何去何从?你们如何实现你们的生活目标?这是你们必须要思考的功课。”


对于这个家庭来讲,这个阶段的咨询就告一段落了。我给他们各自留了作业:规划接下来一个月自己将要做出怎样的调整并且在家庭生活中积极实践,一个月以后带着自己的践行感受,我们开启下一阶段的咨询。


美国人类学学者P·C·格利克,在1947年首次提出了系统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现循环运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各自的任务和需求。各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对各自任务和需求有不同理解,他们依各自的认知参与家庭实践,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摩擦碰撞产生了家庭矛盾和冲突。整个家庭便围绕这些冲突和矛盾演绎自己的家庭剧本。


我咨询室里这一场家庭心理剧暂告一个段落了,而生活中每个家庭各自的剧目却在日日上演。


人生如戏。你了解你的家庭剧本吗?你了解自己的角色吗?愿你带着爱和祝福配合你的家人,演一场人间值得的家庭喜剧!

关注平台公众号

杭州市江干区九环路9号(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TEL:18258496946
微信:rexinxinli
邮箱:404692594@qq.com

课程

关于

心理

联系

热馨心理咨询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网站联系人删除

技术支持: 杭州云远科技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