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ATION
心理探索
|
依恋关系如何塑造自我-自我塑造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2-08-10 人类在婴儿阶段还没有发展出调节情绪的能力, 所以需要依恋对象来帮助自己应对情绪上的困难。主要照看者对婴儿情绪情感的反应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婴儿将会采用哪种性质的依恋策略(安全或者不安全)作为主导策略。 父母若能够对婴儿发出的需求信号给出敏感、及时、恰当的回应,那么这些回应就能够缓解婴儿的紧张和不适感,并且可以放大婴儿的积极情绪。这种可以调节婴儿情绪的体验环境,使得婴儿感受到舒适、放松和愉悦,同时可以发展出被接纳、被爱的自我感觉。 当婴儿感受到自己的情感唤起了照看者积极的情感回应,就会生成关于自我和他人的积极感受,也会萌生主动性的初步感觉,并且因此开始分辨和命名自己的各种感受。 对婴儿的情感调谐使婴儿将依恋对象体验为安全基地,这种安全体验使得婴儿可以对外界进行更多自由探索。 婴儿的安全型的依恋特质就此发展起来。 面对婴儿的情绪反应和需求信号,父母若常常给出无法预期、不恰当的反应(不足、过度、无法满足需求等),就会激起婴儿持久的迷恋需求:一方面,尽管不理想,但亲密是有可能的,另一方面,亲密是不确定且随时会失去的。在这种情境下,婴儿试图放大自己的情感表达来获得父母的持续关注。 由于父母的反应无法预期且难以满足需求,婴儿不得不始终保持对过度情感表达的执着,即他们不得不将依恋行为系统长期保持在激活状态,以期通过执着地发出明显的需求信号来获取父母的恰当回应,这样就使其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因而容易夸大危险情境,尤其会对被抛弃的情境敏感。 过度激活的情感状态还会强化个体的无助感,无法将关于自我以及他人的积极感觉进行整合。习惯性地采用过度激活的策略,亦可能会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阈值,降低个体对情绪反应的皮层控制能力,这亦会阻碍个体的情绪情感调节能力。 婴儿的矛盾型依恋特质就此发展起来。 面对婴儿寻求亲近的努力和发出的需求信号,父母若常常采取忽视、拒绝的方式,或者以侵入的方式将婴儿的感受淹没,那么婴儿就不得不降低情感需求和表达的活性来应对这样的情境。 忽视或者拒绝婴儿的亲近需求,使得婴儿的情绪无法恢复平衡,而侵入的方式使婴儿的情绪情感被过度唤起,这些境况都使婴儿无法处理自己的困难感受,甚至将其加重。 为了在这些困难的情境下继续保持与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婴儿不得不过度调节自己的感受和对感受的表达,降低自己想要与依恋对象情感联结的冲动。采用这种依恋策略的个体,与亲密关系相关的情绪、欲望及满足都处于未整合的状态,而对亲密需求的回避,限制了个体的深层感受以及表达、适度依赖以及信任他人等能力的发展。 婴儿的回避型依恋特质就此发展出来。 表现出混乱型依恋特质的婴儿,他们的父母在“成人依恋访谈”中表现出来的依恋方面的心理状态,被归为未解决型。具有此种依恋特质的成人往往有与依恋对象相关的创伤经历,当他们的创伤感受被孩子的痛苦情绪或需求所激发,他们就很容易被从前的创伤体验淹没,而这容易导致他们做出令孩子害怕的行为,比如虐待。 一方面孩子有寻求亲密的需求,害怕孤独和被抛弃,另一方面,他们又发现自己寻求亲密的试图会带来攻击和伤害,这又让他们不得不退缩回来而保持回避。这样互相冲突的境况让他们体验到混乱的感受。 如此,父母未解决的创伤,无意识中激发孩子以同样混乱的模式进行反应,这强化了他们之间共有的习惯性的应对方式。即,父母无意识中保留的僵化接受和应对模式,在孩子身上也激发出了类似的模式。不安全依恋模式因此在代际间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