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ATION
心理探索
|
父亲嘴对嘴亲8岁的女儿,合适吗?| 到底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2-08-04 前几日在一档叫做《1068魂考》的综艺节目里,看到几位嘉宾们一起讨论一个问题——父亲嘴对嘴亲8岁的女儿,合适吗? 这道奇怪问题的起因是前英国职业足球运动员贝克汉姆,发布了一张和自己女儿嘴对嘴亲吻的照片,这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吐槽,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 节目里的嘉宾也是各执一词。 不过参与节目前期调查的网友倒是意见挺一致的,有82%的人都认为不合适。 嘉宾们阐述了各自的理由,最后得出以下几点相对主要的结论: 第一,这件事有地域文化差异的区分,在西方,人们可能会更习惯这样亲密的互动,这与中国的伦理相左; 第二,和孩子之间的界限不够明确,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误以为这是寻常友好的举动,在外不懂防范。 这两点我也同意。 不过,我在节目中似乎没有看到哪位嘉宾从理论的角度去分析,这件事究竟能不能做。 如果说这种举动对孩子的身体不会产生什么外在的伤害,那么,对于这个女孩的心理内在,会产生影响吗? 一个儿童是从几岁开始有了性的意识和感受呢? 早在19世纪,奥地利的世界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就提出了幼儿存在性念的学说,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中,有关幼儿的性感觉意识被认为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状态”。儿童早期的性快感主要是从自己身上获得满足,不关注外部对象,这一阶段称为“自体性欲”(auto—erotism)阶段(这个词是从哈弗洛克•霭理士那里借用来的)。 随着成长,儿童开始慢慢对自己以外的人产生性爱欲望,而这个自己以外的对象,首先是身边养育自己的父母,尤其是异性父母。孩子们想要和父母亲近,占据父母的情感,甚至可能想要取代同性父母的位置,但又意识到这不可能实现,于是将这种情感压抑,进入到潜意识中。如果这个阶段安然度过,儿童逐渐认同自己的同性父母,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向家庭以外的其他人寻求爱情。这就是人们熟悉的俄狄浦斯情结,它通常发生在儿童3~6岁的阶段(即性器期)。 从这个理论可以看出来,在儿童早期,尤其是俄狄浦斯情结开始产生之后,父母就需要相对明确地摆正家庭成员之间的位置,好让儿童也能摆正自己在父母之间的位置。 也就是让孩子能够明确的意识到,爸爸妈妈都很爱你,但是我们之间的爱,与我们对你的爱,是有区别的。 否则,儿童可能真的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混淆,以及扩大取代同性父母的愿望。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人对此种理论产生质疑。不太明确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阶段。 我在这里可以分享部分案例细节佐证 (以下内容只摘取个案的部分细节,不会描写过多可辨认信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在我的咨询工作中,遇到过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家中育有一个独生女,这个女孩从小都是和父母睡在同一张床铺上,母亲离开以后,女儿和父亲同住。父亲前来咨询的时候,就是发觉女儿似乎对自己产生了超出父女之间正常的亲情。从这个案例中,我清晰地感到母亲角色的缺失,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界限不清,带给了这个女孩多么深远的影响。 美国精神分析师协会主席布莱克曼也曾在自己的培训课程《驾驭诊断》中强调,儿童要尽量避免过早地受到性的刺激。这可能让他们恐惧,或者对自己产生不好的感觉。 在另一个案例中,一个女孩在小时候不止一次地看见父母的亲密举动,较早地产生了性方面的冲动,但是内心不能接受自己的这份冲动,十分压抑和苦恼。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举动算是性的刺激呢? 这就牵涉到前文所述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动作的尺度、频率等等因素。 最重要的还是儿童心里内在的感受。 相对而言,如果在一个人人都已嘴对嘴亲吻表示友好的文化里,那么,一个亲吻或许不带有性的暗示。不过据我所知,即便在西方,他们的主流文化也并非如此。而在具体的单个家庭中,是否存在这样的家庭文化,那就不得而知了。 这也和动作的尺度和暴露频率有关,相对而言,越是频繁地做一些让儿童感到有性暗示的动作,就越有可能造成混淆。 一个八岁的女孩,可能已经顺利地度过了俄狄浦斯期,也可能在心里仍旧留存着对于父亲较强的崇拜和爱。 在这个时期,我的建议是,尽量划清边界,摆正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位置。 毕竟,孩子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