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ATION
心理探索
|
总是感到愤怒?你应该减小你的“应该圈”了-绍兴诸暨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2-04-11 很多人经常会因为事情没有按照你的预期发展而感到生气,或者因为事情和你脑中已有概念不相符合而愤怒,我身边很多人就是这样。 前两天,朋友和我吐槽,要被公婆气死了,孩子每天精力又很充沛,一直玩儿到半夜,公婆没有一个管孩子的,自己每天下班的时候已经很累了,他们晚上就不能帮忙带一下孩子吗? 可是,公婆有帮你带孩子的义务吗? 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很容易被这种“因为别人应该怎样做,实际却没有这样做”的事情而生气。 朋友结婚,你觉得朋友应该邀请你参加婚礼,但他却没有邀请你参加婚礼;这件工作应该是别的同事做,可领导却安排你做了,你觉得领导安排不公平,生气。 可是,我们的这些生气、愤怒真的是有必要的吗?或许,我们应该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管的太多”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应该圈”,也就是你认为“应该如此”、“不应该如此”的圈子,这个圈子越大,我们就越容易被惹怒,越容易生气。 前段时间,B站上一位叫“卡夫卡松饼君”的UP主,因癌症不幸去世了,年仅25岁,让人十分痛心。 “卡夫卡松饼君”去世前,曾长期遭遇网暴,起因是她在微博上发了自己健身的一张照片,有网友评论“松饼君好像有小肚腩哦”,她看到这条评论有些生气,专门发了一个视频回应这个评论。 也是从这个视频开始,很多网友开始成为“卡夫卡松饼君”的黑粉,对她进行网络攻击,说她装病“恰烂钱”、RIP……黑“卡夫卡松饼君”的网友认为,癌症病人不应该这样精神奕奕、面色红润,不应该有精力打扮自己、运动健身。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虽然“卡夫卡松饼君”是因为病情严重而不幸离世,可这些网络上的语言暴力又何尝不是这一事件的推手呢? “应该圈”的大小,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会让我们经常性愤怒、生气,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我们的“应该圈”,降低因“应该圈”过大而生气的频率,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进行自我分析,识别自己的“应该圈” 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远离愤怒、生气等负面情绪,需要先进行自我分析,明白自己因为什么而愤怒。 在心理学上,自我分析有两个前提:自我觉察和自我接纳。只有学会自我觉察,才能有效发现自身的问题;而只有能够自我接纳,才不会出现觉察到问题所在却不愿意承认问题的情况。 当每一次我们脑海中出现“不应该这样啊”、“应该是那样呀”等想法时,可以给自己几分钟的思考时间,思考一下:这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比如你听到有人出轨了,你觉得不应该,很生气时,可以想一下自己是因为同情而生气?是因为有人践踏道德底线而生气?还是因为这件事情让你想到了自己或者周围人的经历? 只有学会自我分析,识别出我们的“应该圈”,才有减少愤怒、生气频率的机会。 2、对“应该圈”进行断舍离 就像我们需要定期对房间进行断舍离,当我们慢慢识别出自己的“应该圈”以后,也要对这个圈子进行断舍离。 别人的婚姻、别人是否遵守交通规则、别人是否认真工作等,这些事情我们真的有必要去生气吗? 有些事情,我们没有必要去管,只关心对自己重要的事情,让其他无关的事情待在灰色地带里,不占用我们愤怒的机会。 当我们逐渐缩小我们的“应该圈”后,会发现生活是前所未有的舒爽,人也是前所未有的平静。 3、将愤怒转化为改变的动力 以色列有一位学者曾说过:愤怒相当于是一种筹码,让我们在双方对峙的谈判当中,能够被郑重地对待,而取得优势。 缩小“应该圈”,不意味着就要与愤怒断绝关系。有些时候,愤怒有时候并不是坏事,相反,有时候它会成为促使我们改变当下境遇的动力。 要将愤怒转化为改变现状的动力,关键是要学会理智对待愤怒,不要让愤怒成为主人。就像诸葛亮,每次遇到险境,并非用无谓的愤怒来应对,而是用智慧来化险为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