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ATION
心理探索
|
总和青春期的孩子闹别扭?那是因为你不知道,鱼与飞鸟的距离,其实只有两米-家庭亲子教育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2-08-01 子轩家的小剧场 星期六,早餐。 妈妈:子轩,你的房间太乱了!平时时间紧就算了,今天休息,吃完饭收拾利索了再出去。 子轩:我屋乱吗?没有啊,我觉得挺好的。 妈妈:挺好的?你被子不叠,衣服乱扔,书到处都是,袜子东一只西一只,这叫挺好的? 子轩:妈,您这么说忒片面啊!您看啊,被子在床上,没错;书随手能拿,顺手;衣服和袜子抬眼得见,方便!不要太完美! 妈妈:哎哟,儿子!别给自己贴金了,你那房子乱的都跟猪窝一样了! 子轩:妈,咱不能这么唠,我是您儿子,我要是猪,咱谁也好不了啊! 妈妈:贫气!吃完饭乖乖的给我收拾房间去。 子轩:我觉着住的挺好,您要是看不顺眼,您老人家去收拾啊,东西别给我搞乱了顺序就成,我这还得去图书馆呢,晚了没座儿! 妈妈:…… 类似子轩家的情景,家有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或许每天都在上演。其核心内容不尽相同,也许因为穿衣、也许因为吃饭,也许因为房间乱,探究矛盾的根源,诚如子轩所说:“我觉得这样挺好,您看着不顺眼。”把问题再转换一下就更清晰了,家长不认同,甚至否定孩子的生活(学习)方式,要求孩子“改错”,而孩子拒绝,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状态非常满意。 这个差异为何如此普遍呢? 这是因为人们有各自的心理界限,不会轻易改变。近几年,心理科普逐渐深化,我们对于心理界限这个概念耳熟能详。在家庭教育中,因为心理界限不清引发的矛盾更是层出不穷。典型的案例是父母以“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为由过多介入孩子的生活。这个命题中的天然悖论每个家长都知道,却总是做不到真的不逾矩,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我们还是来看一看什么是心理界限。 心理界限是心理学术语,是指人们心理所能承受外界力的界限。每个人的心理界限不同,没有固定的标准,所谓”甲之砒霜,乙之蜜糖“。正因如此,心理界限才会成为维护人际关系的微妙核心。 聚焦在家庭教育中谈两代人之间的心理界限,就不得不回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看看孩子的心理界限是如何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整个家庭经历了什么。 一个人在生命之初,会把周围所有的东西都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这个孩子会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变化感到焦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始焦虑”,这个时候一个人是没有“界限”这个概念的。渐渐的,这个孩子开始形成一个“我的”概念,比如“我的小手”,“我的胳膊”,“我的眼睛”,等等。他又发现这个世界除了自己还有另外一个人,比如“妈妈”的存在。同时他还发现身边的很多事情是可以用“好、坏”来区分的,能够满足自己的就是好的,不能满足的就是坏的,于是这个世界就变得不一样了,似乎完全可以用“好的”或者“坏的”来区分。 接下来这个孩子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不同,比如他的世界中不但有自己和妈妈,原来还有爸爸。渐渐的他还会发现,在他的生活中有一些东西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比如自己的动作,但是也有些东西对自己很重要,自己却控制不了,比如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态度。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个孩子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很多熟悉的人或物——包括爸爸妈妈——他们都有各自的行动规划,自己根本无法掌控这个世界。这个发现令孩子沮丧而不安。这时候如果孩子的生活环境,比如父母,以及以父母为核心组建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足够稳定,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在不可避免地失控中体会相对的稳定,他会感到足够的安全。此时,孩子就变得有能力慢慢克服遇到的问题,学会与这个现实世界既发生联系又明晰界限。 等到这个孩子青春期的时候,他会不断的对以往的自己产生质疑,同时会寻求新的认同。这时候我们会看到这个孩子正在经历所谓的“叛逆期”。他们可能会否定以前的自己,可能会有自己的偶像,还会有自己的小团体。他们会在自己的纠结中,慢慢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和不想要的、什么是自己能做和不能做的、什么是自己坚持或者放弃的。这时候这个孩子与他人与这个世界的界限就慢慢成型了。 在孩子心理界限形成的过程中,作为家长,爸爸妈妈们到底在做什么呢?回看我们与孩子的相处,这就非常有趣了。 很常见的现象是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没有适时退出。孩子三岁的时候,你觉得他冷为他添衣,这是教他体验冷暖;但等到他十三岁,他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感知,这个时候你仍然觉得冷逼他添衣,就是超越了界限。这才有了曾经被津津乐道的“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孩子6岁有了自己的小房间,家长发现房间凌乱,吼他骂他逼他让他收拾房间,他按要求把房间整理好了,家长很开心;到了16岁,他把房间搞得像猪窝,如果家长仍然使用吼骂逼的方法,孩子很可能不再按照家长的意图来做,因为他认为自己在猪窝一样的房间里生活的很舒适,根本不必做出改变。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孩子的界限感很好,他知道不必为别人的想法而改变自己的界限。这也说明在10年漫长的岁月中,家长手里攥着的旧船票,已经登不上孩子快速成长的新客船了。事实上,青春期叛逆问题往往是家长与孩子成长步调不一致导致的。 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作为家长必须要接纳这样的事实:我们要放下成人的身段,请求孩子们带领我们进入他们的世界。 首先,就像我们对孩子经常说的那样:别老说别人,先看看自己。 你和孩子之间界限的分歧在哪里?为什么你在这一点上要去“管”他,当他不服管甚至奋力抗争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最终,无论是你得手还是失控,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当父母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通常就会发现,父母心理界限的失守根源在于父母内在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孩子的“问题”被搅动了。这个时候,去解决父母自己的问题才是关键。 其次,当你发现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时,要想想,“解决问题”到底是谁的需要?比如子轩住在“猪窝”一样的房子里,他感到怡然自得。那么收拾房间这件事情是孩子的需要还是妈妈的需要?如果“房屋必须整洁“是妈妈的需要,却让子轩去收拾房间来满足自己,那这确实不太合适。怎么办呢?就像子轩说的那样,如果妈妈觉得不舒服大可以高高兴兴的去收拾房间。 自我负责和自我满足,这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存法则之一。 那问题来了,让孩子养成收拾物品保持整洁的习惯难道不是非常必要的事情吗?是的,家长对孩子的这个要求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在于我们不可以把这样的生活态度强加给孩子。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他们发现这个生活秘密。然后心甘情愿的自我调整。这是家长需要学习的有技术含量的教育方法。 这个具体怎么做呢?蒙特梭利认为孩子具有吸收性心智。浸入式的生活体验更容易让他养成生活习惯。家长请先活出一个你想要的样子来,孩子感受到你的笃定和快乐,他自然会模仿。那时候,他的改变就发生了。 有人也许不服气:难道要让我眼睁睁的看着孩子养成不良习惯,甚至堕落成不良少年吗?当然不是的。 跟大家分享一个美国家庭教育中非常流行的概念:二十码定律。 二十码定律是说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保持20码的距离。20码是多远呢?大约两米,这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属于社交距离。这个距离的妙处是:进,可以亲密亲昵;退,可以给双方足够的空间。而这个”进退“的关键是孩子是否求助,家长要做到始终关注,不求不助。当然,20码只是一个象征,是提醒家长尊重和守护孩子们的心理界限。 世间之爱多为相聚,唯有父母之爱指向分离。家长爱的深沉厚重,为的是孩子能羽翼丰满翱翔天际。二者和谐相处并不难,因为鱼与飞鸟的距离,其实只有两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