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82-5849-6946(微信同号)

EXPLORATION

心理探索

首页 >> 心理探索 >>亲子关系咨询 >> 在家暴家庭长大的孩子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家庭亲子教育心理咨询为你呈现
详细内容

在家暴家庭长大的孩子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家庭亲子教育心理咨询为你呈现

时间:2022-08-02     作者:家庭亲子教育心理咨询【转载】   来自:心理咨询网上平台

为什么一些女人面对家暴觉得不是大事,在家暴家庭长大的孩子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老师,我儿子今年15岁,跟他爸俩人总是不对付,一点事儿就呛呛起来,爷俩谈不明白还总是动手,俩人打起来挺厉害的,我看着都害怕,您看这可怎么办呢?”我的来访者,带儿子前来咨询的妈妈对我抱怨。


“妈,那能怨我跟他动手吗,他根本不讲理!难道你让我跟你一样,任他打骂?他打你,你难道不疼吗!”儿子愤怒的朝妈妈嚷嚷。


“你这孩子,今天咱找老师是解决你和你爸的问题,我和你爸,那不叫事儿!”妈妈嗔怪,儿子哼了一声扭过头。


咨询室里这对母子,各自沉默的看着我。而我看到的,是他们用沉默外衣包裹着的秘密:家庭暴力。这个妈妈带孩子来咨询的目标是如何处理孩子和爸爸之间的矛盾,而这个家庭的最棘手问题却是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什么?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殴打、绑架、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从身体、心理、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父母对子女或者对自己的亲兄弟姐妹施暴也是家庭暴力。这一行为侵犯了人们建立健康、支持和安全关系的权利。


家暴在家庭生活中并不罕见,事实上,家暴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2019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曾经发布了一组关于家暴触目惊心的信息: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这就意味着,在如今的中国,成千上万你擦肩而过的家庭里:有 8100 万妻子,正在忍受暴力与凌虐。平均每 7.4 秒就会有一位女性受到丈夫殴打。并且有70%施暴者不仅打妻子,还打孩子。


这样的数字或许让人觉得陌生和遥远,那来看看几庄著名的家暴案例吧:远的比如10年前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家暴离婚事件,近的比如2020年10 月 15 日,短跑名将张培萌妻子 @漠寒Roxana ,微博实名控诉自己被丈夫家暴事件。其他不时爆料的家暴事件更是不胜枚举。


并不是只有这些名人婚姻中的家暴细节被曝光引人关注,那些平凡如微尘的饮食男女,他们家庭生活中的家暴事件同样令人扼腕叹息。作为情感咨询师,每当我在与来访者工作中牵扯出一段家暴秘密的时候,对于那些家暴中的受虐者,我时常会想到那个儿子对妈妈的质问:“他打你,你难道不觉得疼吗”


哎,血肉之躯被人肆意殴打侵犯怎么会不痛?然而很多在婚姻中遭受丈夫家暴的女人,面对家暴却觉得不是大事——比如那位走进我的咨询室的妈妈,她说:“那不叫事儿”。这是为什么?


家暴中的弱势一方,往往有比较模糊的婚姻底线。


我的来访者小平,32岁,专科学历,婚龄10年,育有两个男孩,和丈夫共同经营一家连锁咖啡快餐店。


小平与爱人通过相亲走到一起,婚后两人加盟了某品牌连锁店,丈夫管小店经营,小平管财务人事,小店生意尚可。循规蹈矩的生活在外人看来一片岁月静好,然而小平的痛处却是,老公脾气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好相处。


小平第一次来咨询的时候对我说:我老公其实什么都好,不抽烟,不赌博,不乱搞,干活任劳任怨的,就有一样,他脾气不太好。他要是有点不痛快的事儿,主要就是自己闷着,他也不像人家一样喝酒撒酒疯,但是他爱砸东西,爱找茬!尤其爱找我的茬,前几年和我呛呛两句也就完了,后来慢慢的就开始动手,先是砸东西,我一拦着他,他就打我,出手打得越来越重。这可怎么办呢?


我问小平,老公“砸东西打人”多长时间了?小平想了想说,他从结婚以后就这样,只是现在频率增加了。我继续跟小平澄清“老公砸东西打人”对她对婚姻有什么影响。小平一脸茫然的问我:老师,我老公就是脾气上来砸砸东西,打我两下,其他时候都挺好的,我没觉得这对我对我们的婚姻有什么影响啊。他一没小三,二没藏钱,三也挺顾家的,就是砸东西打人这么一个毛病。我想我学会怎么和他相处,哄他不生气了,不就都好了么?!


原来,小平心里对好伴侣的标准是这样的:没有小三、没有私房钱、顾家。我问她: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健康和安全呢?懵懂的小平这次沉默了。


在充斥暴力的家庭中,有很多受虐者,尤其是女性,她们甚至长期隐忍身体遭受摧残。这不是因为他们能忍受躯体的痛苦,而是因为她们的婚姻底线模糊。很多女性对爱人的标准和小平如出一辙:不出轨、会赚钱,能养家。甚至很多女性认为自己的老公能养家就算基本尽责了!


如果深入探究为何一部分女性会坚守如此模糊浅薄的婚姻底线,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这源于女性内在深深的无价值感。这种自卑感也许源自她们自己的成长经历,也许源自她们内心对反抗的恐惧,也许源自根深蒂固的受虐情结,总之,她们认为承受对方暴力,是她们应该承受的婚姻生活。


更有一些长期遭受家暴的女性,当他们谈到为什么不选择离开这样的关系时,她们往往会说,对自己拳打脚踢的另一半,除了施暴时候像残暴的恶魔,其他时候对自己像是关怀备至的天使。每次家暴之后,那些大打出手的丈夫甚至会苦苦哀求受虐的妻子原谅自己的暴行。很多受虐的妻子甚至认为自己被老公侵犯以后,老公会用各种方式求谅解、给补偿,这样自己也算平衡了。


因此,这些女性宁愿在这样的家庭暴力里周而复始的沉沦受苦,而不去思考如何从家暴的炼狱里涅槃重生。


其次,施虐与受虐,对于关系双方而言,像是各自的生命轮回。


家暴是一种比较极端的亲密关系相处模式。施虐者与受虐者,像是一对配合默契的网球选手,在你来我往中,完成各自生命里的必修功课。


著名的心理学者武志红曾经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个女孩,她自小看惯了父亲对母亲家庭暴力,便立志将来自己的婚姻一定远离家暴。然而很不幸,长大的女孩经历了三次婚姻,每一次都是因为家暴而草草结束。女孩儿沮丧而困惑:难道自己无法摆脱家庭暴力的魔咒?


这样的案例,在我的咨询实践中并不少见,我戏称这样的案主为“吸渣体质”。在亲密关系中,所谓的“吸渣体质”是指一些人,他们专门去吸引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作为伴侣,相信可以用自己的爱来改造他,把他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在很多家暴案例中,受虐方一边承受虐待,一边沉沦在受虐关系里不离开,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有这样的拯救情结:小的时候,我对身边的暴君无能为力,如今我长大了,我要以我的方式去拯救这样的暴君,让他去恶从善,这是我的人生使命。这就形成了这样的现象:受虐不离,施虐不弃。


关于家庭暴力的讨论,如果只停留在夫妻关系上,就太狭隘了。事实上,家暴可能发生在任何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施暴者可以是任意职业、学识、性别,实施暴力在他们看来是达到目的最有效沟通模式。这样的家庭模式除了给受虐者带来身体和精神的直接损伤,对于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儿童成年后,往往会在自己的家庭关系中重复家暴模式。他们或者成为施暴者,或者成为受虐者,这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成长经历和个性差异。一般而言,那些目睹父母之间暴力的孩子,长大后会在自己的亲密关系认同父母中的一方,成为实施暴力或者承受暴力的一方,而从小被爸爸妈妈打的孩子,长大后则会认同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对自己的子女实施家庭暴力。如果这样的模式在一个家庭中一代代继续下去,家暴,就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代际遗传。


这是如何形成的呢?现在我们回看文章最初,走进我咨询室的那对母子。妈妈的咨询目标是如何处理父子之间动辄暴力相向的问题,而当我和孩子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孩子讲到了他看到的人际交往模式:在家庭中,爸爸通过打骂妈妈;妈妈通过对爸爸暴力的妥协,都能迅速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强者,殴打和谩骂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弱者的妥协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强者的自恋。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这个孩子继续沉浸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他会逐渐成长为一个“施暴者”,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称之为“习得性暴力”。这是对他自己以及他未来的家庭关系潜在的最大伤害。


既然家庭暴力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如此的危害,我们如何应对家庭暴力呢?


如果你不幸遭遇了家庭暴力,是时候考虑你的婚姻去留了。家暴对于施暴者而言是最简单直接的达成自己目标的途径。因此家暴往往频繁爆发,幻想施暴者像他在施暴后承诺的那样停止恶性,是不现实的。摆脱这样的关系,及早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终止家暴的方法。


自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颁布实施以来,反对家暴、维护家庭中弱势群体的合法人身权益,日益得到社会重视。家庭暴力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根除,但是我们生活的时代科学昌明,公正和谐,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抵制家暴、拒绝家暴,家暴的陋习终将在生活中逐渐减少,乃至消失殆尽。

关注平台公众号

杭州市江干区九环路9号(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TEL:18258496946
微信:rexinxinli
邮箱:404692594@qq.com

课程

关于

心理

联系

热馨心理咨询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网站联系人删除

技术支持: 杭州云远科技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seo seo